税收抵免评估中的四个误区,你被录用了吗?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信用政策法规。目前,“诚信激励、不诚信惩罚”的税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纳税人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税收抵免。然而,许多纳税人在日常税务实践中对税收抵免评估仍存在误解。我一年不交多少税,几万元,所以我不能被评为a级纳税人。误解分析:很多纳税人认为仓储税的金额直接决定了税收抵免评估的分数。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税收抵免登记和评估的过程和基础。根据该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将每月收集、记录和收集纳税人的税收抵免信息作为税收抵免评估和评分的依据。这里收集税收抵免信息,不仅包括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还包括税收系统内外的信息;税务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经常性指标信息和非经常性指标信息。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纳税人在评估年度内频繁生成的指标信息,如涉税申报信息、税(费)款支付信息、发票及税控工具信息、登记及账簿信息等;非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纳税人在评估年度内不经常产生的指标信息,如税务稽查信息等。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第48号公告),所得税额不直接决定税收抵免评估得分。一般来说,少纳税不一定信用低,多纳税不一定信用高。正确的解决方案:纳税人多付或少付税款,不会直接导致税收抵免评估的增加或减少;纳税人未按时足额申报纳税将直接导致扣减税收抵免评估分数。政策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0号)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8号)2。我今年接受了税务检查,所以我必须为信用评估扣分。误解分析:很多纳税人认为,如果他们接受税务检查和税务评估,他们必须为税收抵免评估扣分,结果肯定不理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根据政策,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积极配合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如实向税务机关报告其生产经营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并按有关规定提供报表和资料。不得隐瞒、弄虚作假、阻挠、刁难税务机关的检查监督。同时,与刑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类似,纳税人接受税务检查并不意味着纳税人必须有税务违规行为,这可能不会导致在税收抵免评估中扣分。正确的解决办法: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接受税务检查不直接导致扣减税收抵免评估分数;税务检查后,只有在发现纳税人有涉税违法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时,才会从纳税人的税收抵免评估中扣除相应的分数。政策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义务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09年第1号)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8号)3。我今年已经三个月没有按时报到了,如果我今年没有报到,我会扣一分吗?误解分析:未按时申报的信用评价指标按税种扣除,不按类别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第48号公告),未按期上报等信用评估指标按次扣除,而不是按类别扣除。如纳税人未按时申报,根据税种在税收抵免评估中扣5分。纳税人当年连续三个月未按期申报增值税的,在税收抵免评估中扣15分,不扣5分。积极解决方案:在税收抵免评估体系中,未按时申报等指标根据发生次数扣减相应分数,而不是根据同类行为的发生情况扣减相应分数。纳税人在实践中应予以重视。如发生扣分,应及时处理,并及时补救。他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以免在税收抵免评估中累积扣分。政策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0号)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8号)4。我是法人的公司被评为信用等级D。我不需要这个账户。开一个新帐户没问题。分析:根据政策规定,D级企业直接负责人评为D级后仍评为D级,评为D级的纳税人应主动处理,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积极修复税收信用,提高信用等级。正确解决方案:D级纳税人应加深对税收抵免的理解和理解,努力修复税收抵免,强化税收风险意识,降低税收风险,提高税收合规性;而不是试图通过“更换账户和开设新账户”来避免信用评级管理。政策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40号)2。《关于明确税收抵免管理若干业务标准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5年第85号公告)内容来自网络排序规则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 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 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