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税知识 > 财税问答

财务人员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老板被判12年监禁!

  • 财税问答
  • 2021-03-10
  • 云小编
今天的话题对财务人员来说可能是一场噩梦,因为它可能会吓坏所有人。一个财务人员写了两个错误的字,老板在监狱里呆了12年!案例回顾:浙江一家公司的老板以1000万的市场价格向乌鲁木齐一家公司出售了一批货物,但老板却卖出了1400万。收到货物后,另一方向公司账户支付1400万元,并开具增值税发票。然而,财务人员在记账时意外地写下了“代理开户”一词。因此,引起了税务机关的关注。经检查,浙江公司收到1400万企业账户后,老板通过个人账户向乌鲁木齐公司返还400万。税务机关认定这家浙江企业涉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附言:让我们计算一下假400万的逃税金额。根据虚假的17%,逃税金额为68万。偷税数额巨大,属于“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根据量刑标准,几乎是12年有期徒刑。虚假发票造成的又一场灾难!企业必须避免“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深坑!后果真的很严重!虚开发票将受到何种处罚?中国对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规定非常严格。虚报税款一万元以上或者骗取国家税款五千元以上的,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数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报金额超过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二)虚报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三)虚报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4.① 单位犯本条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② 虚报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③ 虚报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发票,是指代他人虚开、代本人虚开、允许他人代本人虚开、介绍他人虚开的行为之一。根据税法规定,即使是善意取得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也要补缴已申报和抵扣的税款,许多受票企业作为受害者遭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防止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01、提高防范意识,关注虚假发票问题。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防范意识,重点关注对方销售业务的真实性、发票的真实性、发票来源的合法性、纳税人的资格等。,以及另一方的商业活动是否符合一般商业惯例。无论是什么业务,我们都必须确保获得发票的合法性,否则我们宁愿放弃这项业务,开辟其他采购方式。 02. 设法通过银行账户支付货款。一些纳税人在购买商品时使用现金进行交易。这种付款方式可能会导致发票是企业a,但实际收款是企业B。即使是虚假发票,也很难找到。纳税人通过银行账户转账的,可以向税务机关提供银行转账凭证,以防以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是真实付款的证据,可作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重要证据之一。他们应尽量轻举妄动,避免加重处罚。03.为确保发票内容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如果企业有业务,纳税人应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资料,然后比较供应商的税务登记证、一般纳税人申请识别表、发票采购簿、开具的发票,发货单、提供的收款银行账户、仓储账簿和凭证,具体应检查以下五个方面:(1)发票上的销售单位名称是否与税务登记证上的纳税人名称一致,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发票采购书、提货单、提供的收款人银行账户、加盖企业公章。(2) 检查企业提供的收款银行账户是否为发票上注明的开户银行和账号。(3) 检查对方发票采购收款簿,检查开具的发票是否为本单位依法收到的发票。(4) 要求开票企业提供《一般纳税人申请确认表》,审核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5) 查阅与货物有关的单位的账簿和凭证,检查企业是否实际购买或生产了这些货物。04.对于可疑发票,请向税务机关寻求帮助并核实。纳税人对取得的发票有疑问的,应当暂停扣除相关进项税额,并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协助核实。税务机关可利用金税工程系统中的合作对系统进行检查,向供应商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发出协助通知书,并要求对方税务机关对其性质进行调查确认,发票的来源和业务真实性。附言:税务机关打击了假发票,税务警察的联合执法已成为常态。纳税人应牢记以上四点,远离虚假发票的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企业管理者也要加强对虚假犯罪的认识,不从事非法经营。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纳税环节的实际操作和执行人员,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过程中,要提高风险意识,有效防范职业风险。 。内容来自网络排序规则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