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否存在税收风险?回头看看这7个项目“;财务指标“;数据
在当今主题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化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纳税情况和市场前景密切相关。许多专业人士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化,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通过分析财务指标的变化来推测企业的税收行为,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指标1:存货及资产周转指标数据: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总资产周转率(次)=净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100%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通过对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测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率。它是反映采购、生产和销售平衡效率的一种度量。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的存货资产流动性越强,存货和存货占用的资金越快。资产总周转率综合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的经营能力。一般来说,资产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周转速度越快,经营能力越强。风险分析:通过对总资产和存货周转率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企业的销售能力与纳税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次)或存货周转率比企业以前的年度数据或同行业指数数据加快,则表明企业的销售能力有所增加或增强。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或增长率低,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假增加成本的现象。指标2: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指标数据:固定资产年综合折旧率=∑ 每项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 每项固定资产的原值。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与所有固定资产原价的比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折旧年限的选择、折旧年限的调整等因素有关。风险分析:将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与基准期(即去年同期)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看其增长幅度是否异常。如果增加幅度较大,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列示税前,也可以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是否存在不符合规定的加速折旧,导致企业所得税少缴。指标3:单位产成品原材料消耗率指标数据:单位产成品原材料消耗率=当期投入原材料÷当期产成品成本×100%风险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单位产成品原材料消耗率基准期(即去年同期)标准值或同行业指标数据的当期产品。如果企业产成品原材料消耗率大幅提高或高于行业标准10%以上,企业可能存在账外销售、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或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等问题,可能影响企业所得税缴纳的。指标4:能耗投入产出率指标数据:能耗投入产出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情况。能源消耗投入产出率是指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单位产品平均使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风险分析: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指标,计算出企业的实际产出。实际销售额是通过将计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比较确定的,从而进一步计算出企业的销售收入。如果预计销售收入大于申报销售收入,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指标5:增值税税负率(以下简称税负率)指标数据:税负率=当期应交增值税÷当期应纳税销售收入×100%税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税负。风险分析:从税收监管角度来看,如果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确定,实际税负过低,可能存在逃税现象;对企业而言,如果实际税负较高,企业还应找出原因,加强税务会计管理,避免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将销售量变化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量变化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如果销售变化率低于正常峰值,税率低于正常峰值,且销售变化率和税率均高于正常峰值,则企业存在税务疑虑。企业可能存在扩大进项扣除范围、骗取进项税、未按规定申报扣除、错计销项税、账外操作、隐瞒、逾期申报应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范围、滥用税率等问题,等指标6:印花税负担率指标数据:印花税负担率=(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100%。税负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税负。风险分析:通过比较本期与上年同期印花税负担率或应付印花税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两者的比例应接近1。当比率小于1时,印花税申报可能不足。指标7: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数据:所得税贡献率=应纳税所得额÷主营业务收入×100%所得税贡献率:应纳税所得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风险分析:企业所得税缴纳率是否低于同期当地行业。企业可能存在忽视或低估销售(经营)收入、列出更多成本和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影响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本文由@Changyao授权在ABC财税网发表。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内容来自网络排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