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1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发言,释放出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的强烈信号。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准确,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适当平抑宏观杠杆的波动;全面推进金融普惠,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大力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部分金融机构和特许经营机构有望先行参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新三板上市规则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将加快推进。
自今年以来,新冠状病毒肺炎已被引入,中央和金融监管部门已发布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实体。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自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并释放了1.75万亿元的流动性。同时,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加注重增强直接性和准确性。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实体经济直接发布了两项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适当提供中央银行的金融支持,促进银行积极处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小微企业普惠信贷。截至8月底,本行共发放157万个市场主体贷款本金和81万个市场主体贷款利息,共涉及到期贷款本息3.7万亿元;3月至8月,本行共发放小额信贷3000多万笔,贷款总额1.8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300亿元。“总体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扩大,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稳步复苏。”他说。
其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温和和准确。易纲指出,货币政策应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溢钱,保持货币供应量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长速度基本匹配。在今年防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比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长回升后,宏观杠杆比率将更加稳定。货币政策需要控制货币供应总量,适当平抑宏观杠杆率的波动,使其长期保持在合理的轨道上。随着信贷规模的合理增长,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基本金融服务覆盖了99%的人口,村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96.6%。三分之二的中小微企业、数千万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农民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各种医疗卫生服务包括:由政府资助或补贴的农村医疗保险覆盖了所有城乡居民。但是,金融供给的不平衡和不足与多层次金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国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提升金融的包容性。我们不仅要发展大型和超大型金融企业,还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有一个全面的一站式组织,而且要有特色社会主义专业组织;引导各类金融主体坚持定位,相互学习,相互竞争。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规模比重,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重要出发点。下一步,资本市场基础体系建设也将加快。中国证监会主席易惠曼表示,将完善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支持。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完善各细分市场的差异化定位和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研究发布选定一级公司转让上市相关规则,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能力。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差异化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推进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公开发行REITs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今后,养恤金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第三支柱养恤金保险的发展将加快。郭树清表示,大力发展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而且可以集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达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且大部分不到一年。可转换为终身养老金融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很大,优势明显。”郭树清表示,下一步将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养老储蓄存款、养老金融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等具有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特许经营机构先行参与,探索养老金融改革发展的新途径。
在金融机构增持服务实体的同时,监管当局还将注重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系统性金融稳定,防止相关风险的发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指出,下一步将是完善系统化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重点完善房地产金融、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影子银行、跨境资本流动等重点领域的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同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
扩展阅读:普惠金融在许多地方的错位发展加速了区域金融改革。刑法修正案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犯罪的规定,建立“监管沙箱”,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内容来自网络排序规则